作者:向春玲(中央黨校〔國家行政學院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)
鄉村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。農民是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的主體,他們不僅是鄉村治理的受益者,也是鄉村治理的參與者。鄉村治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至關重要。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,“要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”,強調“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,尊重農民意愿,發揮農民主體作用”。在鄉村治理過程中,需要深刻感知農民意愿、調動農民廣泛參與,讓農民在建家教場地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實踐中有更多獲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。
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鄉村治理需深入了解農民真實需求和意愿,聚焦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,本著真解決問題、解決真問題的態度,在認真調查研究基礎上,制定出符合實際、科學有效的決策,要力戒經驗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。試想,坐在辦公室看材料、開會聽匯報、憑經驗作決策,把調研當成“精品游”“盆景展”,不深入基層真實的實際生活,那么,就不能了解真實情況和深層次問題,制定政策就會脫離實際,偏離治理的目標和方向。
領導干部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之前,一定要邁開步子,走出院子,去車間碼頭,到田間地頭,進行實地調研,認真聽取群眾意見,做忠實“聽眾”,取得真實可信、扎實有效的調研成果。1998年發端于浙江嵊州的“民情日記”要求鄉鎮黨員干部變“等群眾有問題找上門”為“腳底板主動走下去”,“訪民舍、記民情、想民心、議民事、解民難、幫民富”,鄉干部深入村民家里、田間地頭,認真傾聽農民群眾呼聲。通過記錄民情,掌握實情,不斷增進與農民群眾的感情,而且確保鄉村治理的各項措施能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和愿望,讓鄉村治理決策更加科學合理,更加充分反映鄉村發展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。經過20余年發展和深化,“民情日記”已從浙江走向全國,成為我國基層治理的一項重要的群眾工作法。
人民是創造歷史的英雄,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。鄉村治理強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,就應通過政策和機制創新,為農民參與鄉村治理搭建更廣平臺、開辟更多渠道,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增強農民歸屬感、責任感和成就感,激活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。農民參與還有利于監督鄉村治理的過程和結果,保障治理的公正透明和合法性,預防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發生。
比如,2024年以來,在湖南湘西保靖縣舉辦的中國村廚村藝大曬,為全縣170多個鄉村積極參與搭建平臺。活動過程中,農民積極表達想法和建議,共同獻計獻策獻力。這一活動,不僅增強了農民之間的協作和配合,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小樹屋,還提升了村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向心力。可以說,通過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1對1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,能夠進一步增強鄉村治理活力,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群眾基礎和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
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《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》指出,“把農民擁護不擁護、支持不支持作為制定黨的農村政策的依據”。首先,農民的評判能夠使鄉村治理更加貼近實際。由于長期生活在鄉村,鄉村治理共享會議室各項舉措和政策帶來的變化,他們有著最切身的感受,最有資格評價鄉村治理的實際效果。其次,農民的評判不僅能夠增強他們對鄉村治理的認同感和支持度,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和效果,而且能夠為鄉村治理提供最真實、最直接的反饋和建議,有助于及時發現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,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和完善,提高鄉村治理質量和水平。再次,農民評判是鄉村治理民主化的重要體現,有助于保障農民的知情權、參與權、決策權和監督權。
因此,可通過建立健全農民評判講座機制、拓寬評判渠道、強化評判結果運用等措施,提升鄉村治理效能。同時,還應通過教育和培訓等方式,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治理能力,使他們更好適應現代化鄉村治理要求。
在數字時代,積極順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變化,以數智賦能提升鄉村治理成效。筆者注意到,各地充分發揮數字化改革的正向效應,理順工作機制,打通數據壁壘,拓寬農民參與和評判的渠道,提高農民參與便捷性和效率,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基層干部負擔。比如,山東臨沂整合12345熱線、微信小程序、手機客戶端等家教27條線上線下渠道,打造“12345·臨沂首發”平臺,引導城鄉居民有訴求、有建議、有問題首選在這里發布,平臺通過一口通辦、精準交辦、接訴即辦、沾邊就辦、五級督辦等措施,實現高效反映問題、精準解決問題,提高了治理效能。